试论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问题

时间: 2018-12-14 浏览数 3257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摘要:

       文化馆是我国现代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提高我国社会群众日常生活丰富性的作用,还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建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化馆服务迎来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挑战。本文就群众艺术馆为例,对大数据时代下文化馆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进行分析,再在论述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旨在提升数字文化馆建设水平。


       关键词:

       大数据数字化群众艺术馆建设


       在信息量倍增的数字化时代,社会许多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依托于海量的信息。群众艺术馆重点开展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目的就是将文化艺术知识向全社会进行推广和普及宣传,从而提高社会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我国大部分文化馆都已成立 60 年之久,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龙头单位的存在感却一直都很微弱,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带来,文化馆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数字文化平台,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一、大数据时代下文化馆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是一个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未来色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是文字变成数据的过程,物联网的发展就是方位变成数据的过程,下一代互联网的到来就是沟通变成数据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大数据时代,那么一定是“一切可量化,万物皆数据。”这句话同时也是当今互联网世界最真实的写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无法在传统文化馆服务模式中得到满足,同时传统的文化馆服务显露出了诸多局限性、单一性和滞后性。首先,传统文化馆的服务设施、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在信息技术横飞的环境下显得陈旧单一,服务覆盖面不大,与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脱离严重,以及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等综合原因导致群众艺术馆逐渐陷入门可罗雀的困境,让群众享受文化熏陶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社会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方式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变得越来越有依托性,主要体现在对网络和数字媒介的依靠和受虚拟空间的影响方面。社会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诉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馆,已逐渐扩展到了各种虚拟空间的终端,文化消费环境和群众消费方式的巨变促使群众艺术馆的服务模式必须开展一次深刻的、彻底的革命[1];最后,传统文化馆的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在社会群众消费心态和习惯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显露出了极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运行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群众艺术馆难以在短时间突破文化服务封闭性的特征,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同城区群众接受不均等的文化服务现象。互联网本身具有开发、合作和信息共享的特征,而传统文化馆的封闭性将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被一步步放大。由此不难看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建立数字化群众艺术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具有前所谓的便利性、高效性、先进性和开放性,而这些正是创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点。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现状


       传统文化馆在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了很多问题,成为了文化馆建设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数据时代下的文化馆服务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一共有四个点。第一是群众艺术馆的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不同级别的公共文化机构没有针对数字文化服务建立统一的标准,各地区的群众艺术馆在数字化建设各自为政,不受统一的考核制度约束,这一点严重的阻碍了数字化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几乎都存在管理标准不统一,人才、资源和设备等文化资源的无统筹现象;第二是数字群众艺术馆建设过程中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尤其是对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忽略,没有为每一位群众提供享受文化权利的保障;第三是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相关设施设备的不完善,难以从硬件上为提供社会群众的文化知识需求作支撑;第四,始终未能建成具有共享性的群众艺术文化资源库,或者不够完善。尽管各级文化馆馆内的文化资源丰富,但是附属性的场馆资源、活动资源和第三方资源等却是多而分散的状态,社会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往往需要从不同的系统中搜寻所需资源,让群众不能便利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2]。因此,目前群众艺术馆的数字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设置统一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性、强化对资源的加工力度,从而形成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聚集中心。


       另一方面是数字文化服务缺乏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虚拟空间的编织,这对社会群众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社会公众对数字媒介和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是各级群众艺术馆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没有组织相关活动,也没有场馆入场验证的闭环 O2O,而这主要是因为数字文化服务缺乏完善的数据统计系统,在数据统计信息化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无法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对大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有效的应用,盲目成为了整个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没有方向的方向,因此社会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对社会科技发展而言是必然的趋势,对政府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而言是创新改革之举。在这个技术革新的时代里,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科技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享受文化艺术的权利提供保障。在大力发展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好符合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所以,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是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步,首先要强化公民的文化权利观念,从公共服务理论的角度出发,享受文化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政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公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其次要树立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政府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根据社会群众文化发展需要、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而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属于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这一创新之举进一步拓宽了政府为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渠道,表面看来是提升了服务效率,但就本质上还是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最后,完善服务设施基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向公众免费开放,为公众提供参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如果没有符合数字化文化服务标准的活动场所,将难以开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二)强化实体交互的体验感

       技术创新是数字化文化馆与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最大的不同和突破,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了社会群众在文化中的实体交互体验感。首先,科学合理的运用云计算平台对辖区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化处理功能将文化资源上传到存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的运算功能来统计并计算群众对文化资源的阅览、点击和下载情况,从而为群众推送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文化资源链接;其次,善用微信 APP 交互功能,即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当地文化部门可通过微信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同时强化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比如增设在线问答服务、微信预约文化活动、查询文化信息等,还可以在微信上举办一些线上活动,提升微信公众号的营销水平[3];最后,将体感系统、投影机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实体空间建设是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强调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感官体验以及艺术品展出方式的多样性,在建设文化馆实体空间的过程中,可借助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经验,将体感系统、投影机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融合运用,从而提升文化服务实体空间的数字化程度。比如利用三维图像技术将艺术展览品的立体图像投射在展馆内;或者充分运用虚拟显示技术构造一个虚拟的 3D 场景,让群众拥有身临其境的文化享受体验。


       (三)致力于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拥有综合素质较高的数字化人才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涉及到很多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和设备,而这也对从事于群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由于数字化文化馆与传统文化馆存在着服务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因此文化馆工作人员若是继续沿用以往的服务方式是无法支撑文化馆的运营的,需要加强工作人员在数字化技能方面的培训,比如数字化影像处理、数字化图片处理等新技能。有针对性的对群众文化馆工作人员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必经之路,一方面需多多开展数字资料制作、数字化设备操作等各种培训班,另一方面为了让工作人员获得更加全方面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可结合实际情况为其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除此以外还可适当调整引进数字化文化人才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人才,同时为了吸引或者留住人才,可提供一些相应的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注重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


       (四)融入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将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开放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彰显当地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公共文化机构存在的价值之一,同时通过建立具有特色文化的信息资源库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馆的活动。因此在数字化文化馆的资源建设中,可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后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库中,通过一系列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手段向社会群众展示或者让其体会,打造出集合互动体验、地域特色和教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服务空间。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第一,整合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做数字化展览,比如历史文化名城专题、环境保护专题或风景名胜专题等通过投影机或 LED 显示屏在群众艺术馆内进行循环播放,让群众在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同时领略当地的人文风情和景貌,与此同时在群众艺术馆提供全面覆盖 WIFI 网络服务的基础上,群众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馆内的文化专题资源[4];第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公共文化展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的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展出方式;第三,借助民族节庆日,开展文化活动。尤其是针对一些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要借助节庆日,结合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组织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内容如对山歌比赛、民族歌舞演出、民族文化习俗展示等,弘扬民族特色的同时,丰富群众节假日文化生活。


       (五)整合社会力量进行资金统筹

       首先是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由于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在人才支持、服务设备和污服务场所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文化馆完全不同的要求,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就目前情况而言,尽管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经费投入,但与当前数字化服务建设需求还是有一段距离,政府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非常有必要;其次是保证统筹资金后期使用的精准性,通过建立合理的资金统筹机制,将政府提供的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以开源节流为原则将资金用在最为迫切的地方[5];最后是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即运用 PPP 公私合营模式,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中。充分考虑政府投入资金的有限性以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所需资金的巨额性,可以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广泛的引入企业或者社会团体力量。具体做法是放低门槛,多多引入社会量,同时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力量提供文化宣传方面的便利,还有就是成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基金。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不仅具有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艺术文化生活的作用,同时还承担着为社会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做好新型文化服务方式也成为了身处网络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文戈. 依靠文化大数据,不断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J]. 人文天下, 2017(20):35-37.

       [2]丁啸.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探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81-82.

       [3]迟冬梅. 四平市群众文化产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与信息化, 2017(20).

       [4]陈卫.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研究[J]. 大众文艺, 2016(24).

       [5]丛文义. 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建设中展示设计平台的研究[J]. 鸭绿江月刊, 2016(4).



(作者单位:何海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群众艺术馆;沈玥、杨诗蕾 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