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70年】群众文化现代发展的五大创举

时间: 2019-09-25 浏览数 3107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动实践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沃土。群众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时代对世界文化现代化的一份贡献。中国群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群众文化事业走在世界前列,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共同构成国家主导文化,群众文化的战略目标是群众文化的现代化,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终是实现群众文化的现代化,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回眸70载群众文化事业的光辉历程,群众文化事业肩负着双重的任务——实践和理论,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发挥先导作用,在人民群众概念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人民主体地位与文化权益保障、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建设与文化领导权、文化公共性与空间正义、全球化时代本土文化的话语建构、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基本问题上贡献卓著,对于新中国这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艺术普及和全民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在群众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先后开创了群众文化现代发展的“五大创举”,即创立了群众文化机构体系、群众文化学科、学术和行业组织、群星奖、群众文化专业职称。

       一、创立群众文化机构体系

       群众文化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群众文化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群众文化工作成为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迈开了现代发展的步伐。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群众文化机构体系的建立。

       群众文化机构体系包括群众文化的行政管理机构、事业机构和协调机构。其中,行政管理机构包括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地(市)文化和旅游局、县(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街道(乡镇)的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群众文化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是通过行政、法律、制度、经济、评估等方式进行群众文化管理和顶层设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馆建设标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以及发展规划、评估定级、评比表彰等。

       专业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包括政府部门设立的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共青团系统的青年宫、少年宫,工会系统的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军队系统的军人俱乐部、军人之家等。在文化馆体系,从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俱乐部到陕甘宁边区的新型民众教育馆,再到1945年随着张家口解放而最早成立的人民文化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体系化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不断建立健全并延伸至社区(村)。只是尚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馆法》,而且中央群众艺术馆(1956年10月成立,1957年下半年被撤销)尚未恢复建立,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代行其职能。

       机构体系的健全,为业务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加之人财物和政策法规的保障、评估定级和标准化建设等,以及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数字文化馆的建立,在这些条件下建设的现代化文化馆是互联网+文化馆,是一种“全空间双本体”的智慧文化馆,可以更好地以群众的审美,完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这些也都更好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现代化”即“四个化”——群众文化发展的科学化、群众文化运作的社会化、群众文化治理的规范化、群众文化业务的专业化。

       二、创立群众文化学科

       群众文化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文化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学术成果。

       群众文化这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和应用性知识体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群众文化学渐趋成形,至今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首先是群众文化概念的确立。群众文化概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逐渐被确立起来,成为与专业文化相对而言的一种文化形态,并形成了广泛认可的定义:“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 群众文化概念是当代中国最具独创性的文化概念,群众文化概念是中国的、世界的、现代的,在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实践意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等意义的基础上,更具有学术意义、世界意义、文化政治意义,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文化概念。共产主义事业是世界性的。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群众文化具有世界性,超越国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应增强文化自信,把“群众文化”概念向世界输出。

       其次是学科的学术成果。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中国群众文化史》、《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管理学》、《群众文化辅导学》是群众文化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2018年出版的《群众文化的现代化》是融汇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后的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理论。此外,还出版有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及一些专著、论文集等。这些学术成果折射出几代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为群众文化事业述学立论,是对群众文化学科建设做出的学术贡献。

       再次是文化干部学院和一些高校开设有群众文化相关课程或针对群众文化从业者的培训。1983年10月《文化部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局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在文化干部学院和省、市、自治区文化干校,开设群众文化专业班,培训群文干部。有关大学增设群众文化专业,有关艺术院校开办群众艺术专业班,使群众文化队伍有可靠来源。”1986年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设立群众文化系(前身叫专修科),是国家教委、国家计委纳入国家成人高等教育的脱产二年制大学专科。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高占祥1990年2月撰写的《要搞好群文理论建设》一文中写道: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及各地十几所大专院校开设群众文化专业班(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戏剧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大学等都相继开办了群众文化大专班或本科和在职研究生班。 这些实践中的探索对学科建设来说是很有助益的。目前群众文化学科尚未成为高校正式学科门类,未列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如果将文化学列为“一级学科”,群众文化学可以列为“二级学科”。

       三、创立学术和行业组织

       学术和行业组织属于社会组织,其中学会是学术团体,协会是群众团体。学术和行业组织对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对全行业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与群众文化学科建设同时,1985年10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成立。此后,各省、市、自治区群众文化学会也相继成立。群众文化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90年2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高占祥同志在题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群众文化理论建设》的讲话中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要建立一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文化理论队伍,特别要注意培养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群众文化理论工作者”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积极推动群众文化学术研究,出版《群众文化》、《群众文化论丛》、《中国群众文化论丛》集刊等,举办中国群众文化年度论文评选等,加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培养了业内群众文化理论队伍,成为群众文化学科形成的重要学术力量,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方群众文化学会也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工作,举办群众文化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并编辑出版群众文化的内部出版物,或公开发行的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刊物如《群文天地》、《大众文艺》等。

       2014年9月,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是由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文化活动中心、与文化馆(站)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每年举办中国文化馆年会,并开展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出版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文化馆蓝皮书,全方位展示文化馆建设与发展成就。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还每年举办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研讨会,推动文化馆理论体系建设。但学会和协会目前都尚缺学术性或综合性会刊。

       四、创立群星奖

       群星奖是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而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该奖项的设立,扩大了群众文化的社会知名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4年第13届群星奖评奖活动首次纳入中国艺术节整体活动中。

       自群星奖创立以来,文化部对群星奖评奖措施不断改进,在引导群众文化科学发展上,群星奖凭借政府奖的权威性、示范性,其地位、作用和品牌价值日益凸显,评奖结果呈现了群众文化的最高水准。2019年5月举办的第18届群星奖还依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将决赛实况和惠民演出通过国家文化云设立的“云上群星奖”专栏网上直播,为大众实时观看群星奖现场决赛和惠民演出作品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和群众文化的大众传播。

       群星奖曾经为多个艺术门类评奖,还设立事业奖(服务奖)、项目类、群文之星等评奖,但目前只评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艺术门类,文学、美术、书法、摄影以及群众文化科研成果未在评奖之列。

       五、创立群众文化专业职称

       职称制度是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称工作是人才评价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人才配置和使用的基础。

       随着群众文化学科的形成,群众文化专业越来越走向专业化。专业化的核心是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国家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专业的发展,随着学科的形成,创立了群众文化专业的职称,并逐步建立科学的、多层次的、规范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价体系。

       根据1986年9月文化部《群众文化专业人员实行图书资料、文物博物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群众文化专业职称靠用图书馆、博物馆系列。2000年文化部发布《全国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基本条件》,文化部及全国各省开始独立设立了群众文化专业职称。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也逐渐细化,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时代发展进行修订。2019年7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对群众文化、图书资料、文物博物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工作正式实施量化赋分评价办法,按《量化评价赋分表》自评打分。对优秀人才实施绿色通道申报制度,填写《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绿色通道申报(破格)审批表》。

       由于群众文化业务体系包括组织、辅导、研究这“三大要件”,群众文化职业属于2006年9月文化部、劳动人事部发布的“社会文化指导员”这一职业,如果探索将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分为应用型(专业型)和研究型(学术型)两种,类似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并将社会文化指导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纳入群众文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管理中的应用型职称,那么,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会有两种选择,会更有利于不同业务倾向的群众文化人才的科学发展。

       以上,梳理了群众文化现代发展的五大创举。当然,有了五大创举,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自是有目共睹、自不待言了。群众文化的未来也必将更加灿烂辉煌,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馆,也在服务中逐渐成为“现代化文化馆”,以其“空间正义”,彰显社会主义现代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群众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