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五五”:文化馆的守正创新——2024年北京市文化馆第四次理论研讨活动暨全市文化馆理论工作会顺利召开
12月18日下午,由北京市文化馆主办,各区文化馆协办的2024年北京市文化馆第四次理论研讨活动暨全市文化馆理论工作会在北京市文化馆6层报告厅顺利召开。来自全市各区15个文化馆的领导、理论研究部门负责人、《首都公共文化》通讯员、理论骨干及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研究性论文征文全国和北京市评选获奖者近50人参加。
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巍首先致辞,他回顾并肯定了2024年北京市群众文化理论建设和期刊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对未来工作提出了更高期望,随后为2024年《首都公共文化》优秀通讯员、优秀理论骨干、北京市论文获奖作者和优秀组织单位代表颁奖。
论文获奖作者和优秀组织单位代表、石景山区文化馆杨志宏分享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写作经验和本次参赛感悟,也讲述了石景山区文化馆通过多种形式对群众文化理论建设的支持;
《首都公共文化》优秀通讯员代表、昌平区文化馆李晨辰认为通讯员应多阅读、多学习,紧跟形势,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
接下来的理论研讨以“面向‘十五五’:文化馆的守正创新”为主题,旨在探讨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文化馆在坚守文化阵地的同时,该如何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东城区文化馆文艺活动部副主任、理论骨干马越鸥指出,文化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既要提供与公众现代文化需求更为契合的服务,又要强化主导性和引领性,提高服务效能;
西城区文化馆器乐组业务干部胡良薇针对文化馆总分馆制现有问题,提出扁平化运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入社会力量三点建议;
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规划成就展示一科科员袁圆分享了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创新党课形式,弘扬革命文化,融合传统文化打造节日品牌的创新实践;
海淀区文化馆理论骨干张婕结合多项群众文化活动介绍了本馆的创新发展方式和运行机制,指出守正才能不失根本和方向,创新才能引领发展;
丰台区文化馆创作部主任、理论骨干马海晶希望文化馆系统能够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整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跟上时代的步伐;
石景山区文化馆理论骨干杨志宏以“古城之春”艺术节品牌活动为例,讲述具体实施办法,认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当以守正为基础,以创新为关键;
门头沟区公共文化中心理论骨干朱玉儿以红色剧本杀《京西赤子心——永远跟党走》及原创沉浸式导览剧《梦回潭柘》为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创新尝试;
通州区文化馆通讯员谭畅认为,创新应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创建指标体系,以数智化为引领,尤其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顺义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理论骨干王玉从融合发展的角度,分析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昌平区文化馆馆长尚彬彬分享了昌平区文化馆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优化布局等方式,探索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
大兴区文化馆业务干部王婧怡认为,文化馆应充分利用总分馆体系,向镇域空间进行资源倾斜,通过“文化赋能”,抓住“流量经济”风口,打造特色文旅IP;
平谷区文化馆培训部主任、理论骨干刘维薇描述了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遇到的五个问题,提出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等应对措施;
怀柔区文化馆理论骨干史曼琼对2024年各地公益培训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总结课程设置特征,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延庆区文化馆副馆长盛爱芳分享了通过挖掘本土舞蹈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内涵,结合中医理论,通过舞蹈释放情绪,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疗愈体系的研究成果;
燕山文化馆活动部部长刘金牛认为,文化馆在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文化传承的同时,可以用加强数字化建设、革新活动形式、深化跨界合作的方式进行创新,绽放时代光彩。
工作会和研讨活动由北京市文化馆理论调研部主任徐玲主持,她在总结发言中对大家不懈努力取得佳绩表示祝贺,并交流了明年的工作思路,最后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作为收尾: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在此次理论研讨活动中,各区领导、理论骨干和通讯员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共同探讨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分享了各自对文化馆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大家普遍认为,守正创新不仅是文化馆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坚持守正不渝、创新不止,文化馆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附:
1.2024年度《首都公共文化》优秀通讯员:马宇晨、张艮、李晨辰、王晓静、徐睿锋
2.2024年度优秀理论骨干:刘璇、朱旭青、康继红、杨志宏、任宇华、王金燕、王炜、朱玉儿、张凝
3.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研究性论文征文全国和北京市评选获奖名单
来源:理论调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