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座|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特征与趋势

2025.07.19 - 2025.07.19

#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报告厅

场次

数量最多可购1张
- 1 +

活动已结束 +1

服务说明

1、每笔订单最多可选座1个座位号;

2、选座时,请尽量选择相邻座位,不要留下单个座位;

3、点击”完成选座”后,请在120S内及时提交,超时系统将释放你选定的座位;

4、选座订票为特殊商品,出票成功后,如无无法使用问题,不得退换;

5、出票成功后,请牢记取票密码,若没有收到取票短信,请到订单中心查询,或拨打客服电话400-0596-087;

活动详情 预约须知 评论区(0)

讲座题目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特征与趋势》


主讲人


王林生


讲座简介


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保存下来的精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与审美精神。“IP”一词来源于“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缩写,译为知识产权,指权利主体对其依法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其目的在于保护文学、艺术、设计和科学等领域创作者在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方面的权益。


传统文化经典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再IP化的趋势。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是传统经典依托数字技术的再创造,它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支撑,并且在介质、感知、功能和运营等维度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特性。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受到多重力量的共同驱动,具体体现为宏观层面的文化安全、文化本体层面的传承需求、科技创新层面的“双向赋能”,以及受众群体层面的代际转换等。但是,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不是简单地将经典的场景予以数字化呈现,而具有一套以观念旨向、业态创新和场景饱和为要素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体系。



(此图摘自360百科)


本次讲座,王林生老师将深入简出地从“知识产权——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核心支撑”“跨界整合——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产业趋势”“面向多元——数字时代推进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内在动力”“协同创新——建构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结构体系”四个方面向大家讲述传统文化经典在数字时代的运用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不仅创造出时代所需要的文化IP,迎合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经典的传承与传播,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循环,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当代土壤中持续生长,让历史经典的 IP 光芒照亮文化自信的道路。


主讲人介绍



王林生,山东莘县人,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创意城市、文化产业。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12-2014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刊物发表论文或评论近百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拓展业态的边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跨界融合》《图像与观者:论约翰·伯格的艺术理论及意义》《文化北京:搭建要素配置的最优平台》(合著)、《首都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合著),翻译出版《城市的创意资本:互动知识创造与城市经济创新》《文化研究的未来》等。


讲座时间


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下午14:30-17:00


讲座地点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


报告厅


报名人数


200人


报名方式


讲座免费,需要预约。请点击下方小程序端口进行预约,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下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