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兴安盟文化帮扶续写京蒙情
9月8日-10日,“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走进兴安盟,成功举办了文化惠民“大舞台”、艺术“大讲堂”、非遗“大展台”、公共文化“大调研”以及图书捐赠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京蒙一家亲”亲上加亲。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北京市文化馆、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共同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文化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图书馆共同承办。
大舞台
活动期间,北京文化志愿者在兴安盟乌兰牧奇宫大剧院搭建起“大舞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常林,兴安盟委委员、宣传部长李国宏,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乌兰格日勒,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忠海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演出在开场舞《请到祖国北疆来》的热烈氛围中拉开序幕。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煤矿文工团以及北京歌舞剧院带来了花唱绕口令、古典舞、国标舞、芦笙独奏、器乐合奏、古彩戏法以及歌曲《母亲是中华》等精彩节目。北京市文化馆展示了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舞蹈作品《二室一厅》。兴安盟文化馆带来的歌舞作品《山水之盟》表达了兴安盟人民对远方来客的欢迎之情。北京与兴安盟的文艺工作者同台献艺,以文会友,以艺通心,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魅力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画面。
大展台
北京与兴安盟的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技艺交流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了各自独特的非遗文化。北京市海淀区带来了景泰蓝、京绣、剪纸、曹氏风筝工艺、绒布唐工艺以及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等项目,兴安盟则带来了特色的马头琴制作、羽毛画、景泰蓝技艺。观众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讲堂
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张广钦以及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副研究馆员陈小凡两位老师,举办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少儿阅读推广》两场业务讲座,为兴安盟的公共文化从业人员拓宽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学员们对于如何规范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和激励机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北京歌舞剧院青年艺术家以及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科右中旗,开展了民族舞专题培训和非遗大师课,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
大调研
兴安盟是革命老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实践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北京文化志愿者们先后参观调研了兴安盟文化馆、博物馆、民族解放纪念馆等场所,深入学习了红色文化,了解了兴安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后续两地开展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图书捐赠
图书捐赠活动在兴安盟图书馆举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将前期征集的各类图书3000册捐赠给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将海淀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助力边疆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北京市海淀区与兴安盟交流了地方文献,为今后两地馆藏建设、文献资源共享交流等方面搭建了桥梁。
随着2024年“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兴安盟活动的圆满结束,京蒙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迎来了新的起点。七天里,北京市文化馆组织海淀区、大兴区、中央民族歌舞团等50余名文化志愿者走进鄂尔多斯、兴安盟,共举办惠民演出2场、非遗展示2场、专题讲座6场,捐赠图书3000余册,线下1600余人次参与,线上16.1万人次观看直播,增进了两地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了京蒙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展望未来,京蒙两地将进一步对接需求,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丰富交流形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篇章。
来源:团队管理部、理论调研部、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