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陇原 京彩耀天水——2025“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天水

时间: 2025-07-17 浏览数 148

+1 点赞 0收藏 分享

七月的天水,暑气渐盛,文化的清泉却浸润人心。2025年7月13日至14日,“春雨工程”北京市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走进甘肃天水,在天水甘谷大剧场拉开序幕。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北京市文化馆、甘肃省文化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水市文化馆、甘谷县委宣传部、甘谷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甘谷县文化馆共同承办,特别鸣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北京歌剧舞剧院的大力支持。


活动通过“大舞台”文艺演出、“大展台”非遗展示、“大讲堂”专家讲座三大板块,让首都文化与丝路文明在羲皇故里碰撞出璀璨火花。

 

 

舞台共舞,京陇情韵醉人心


7月13日下午,甘谷大剧场内掌声雷动,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在此启幕。开场舞《花海春潮》由甘谷县文化馆与阳光舞蹈培训学校联袂演绎,舞者们以灵动舞姿勾勒出陇原大地的生机盎然,瞬间点燃现场氛围,也揭开了京天文化交融的序幕。中央民族歌舞团孙滢迎的女声独唱《节日欢歌》,以清亮嗓音唱出相聚的喜悦,传递着跨越山海的热情;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杨雅淇的《花仙仙》,将傣族少女的灵动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春雨般拂过观众心田。而天水本土艺术家的表演则充满乡土气息——天水市文化馆王海生的独角戏《村长开会》,用接地气的幽默讲述百姓故事,引得台下阵阵欢笑;小品《花牛村的金果果》聚焦乡村振兴,以花牛苹果的“金果果”串联起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展现陇原大地的时代变迁。原创歌曲《东方微笑》道出了跨越千年的永恒之美,文化的共鸣在交融中愈发浓烈;中央民族歌舞团刘柳与努尔依力江·斯拉木的器乐二重奏《青春舞曲》,让丝路琴弦与京韵旋律交织;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路晨、焦雅楠的单弦《诗情画意赞中轴》,以京味韵律勾勒北京中轴线的文化记忆;中央民族歌舞团张若一的《碗韵》,用蒙古族顶碗舞的稳健与灵动,诉说草原文化与陇原大地的精神共鸣。当北京歌剧舞剧院冯金伟、王昭懿唱响《母亲是中华》,当结尾歌伴舞《咱们甘谷》的乡音响起,现场观众自发跟唱,台上台下血脉同频。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的生动写照,诠释着深植心底的文化认同。

 


非遗活化,指尖技艺连京天


非遗展示的“大展台”悄然融入甘谷大剧场前厅的游览动线,四位来自北京的非遗传承人让千年技艺在丝路重镇焕发新生,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注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志刚现场展示“京派内画鼻烟壶”技艺,方寸之间藏大千世界,游客俯身细看,无不惊叹于“壶中乾坤”;北京市非遗传承人林松的“彩塑京剧脸谱”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周晓明的“刻瓷”技艺更显功夫,在瓷盘上以刀为笔,轻点慢刻;王兆庚的“葫芦烙画”则在葫芦表面烫出焦痕,几笔勾勒便让花鸟虫鱼跃然其上。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指尖、融入生活的文化使者,在京天两地间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

 

 

深研细讨,文化春雨润基层


本次活动不止于舞台与展示的精彩,更注重文化建设的深层互动。7月14日,两场“大讲堂”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带来了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北京市文化馆馆长王维波的《文化馆简史》讲座,从历史脉络梳理文化馆的功能演变,阐述新时代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方向,为天水基层文化工作者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演员王梓丁的《感受西班牙舞蹈与弗拉门戈的浪漫激情》,则通过现场示范与理论讲解,分享舞蹈艺术的创新表达,启发本土文艺骨干在传统舞蹈中融入现代元素。

 


从甘谷大剧场的掌声雷动到文化馆内的热烈研讨,2025“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天水站,以文艺演出架起情感桥梁,以非遗展示激活文化基因,以深度交流铺就共兴之路。这场文化之约,恰如滋润陇原的春雨,让京天两地的文化根系更深相连,共同奏响民族团结、奋进共兴的时代乐章。

 

来源:团队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