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5.09.13 - 2025.09.13

#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

大运河博物馆

场次

数量最多可购1张
- 1 +

活动已结束 +1

服务说明

1、每笔订单最多可选座1个座位号;

2、选座时,请尽量选择相邻座位,不要留下单个座位;

3、点击”完成选座”后,请在120S内及时提交,超时系统将释放你选定的座位;

4、选座订票为特殊商品,出票成功后,如无无法使用问题,不得退换;

5、出票成功后,请牢记取票密码,若没有收到取票短信,请到订单中心查询,或拨打客服电话400-0596-087;

活动详情 预约须知 评论区(0)

讲座题目

《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主讲人

党安荣

讲座简介

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与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是国家发展战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上述战略的具体内容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一种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深度映射、实时交互的技术范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与物理世界对象(如设备、流程、城市等)完全对应的虚拟副本,并利用数据、算法和仿真技术,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监控、分析、预测与优化。它并非简单的 “3D 建模”,而是融合了多学科技术的 “动态数字镜像系统”。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布的全国地质遗迹分布图

目前,数字孪生的应用已覆盖工业制造、城市管理、医疗健康、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其本质都是通过 “虚拟赋能物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文化遗产领域,为古建筑、文物构建数字孪生,实时监测损毁状态,模拟修复方案,能够实现“永久保存与活化传承”。

浙江良渚考古遗址鸟瞰图

讲座中,党安荣教授将首先剖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多维特征及其对信息技术的需求,阐述数字孪生的本质内涵及其技术体系、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特点与应用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借助数字孪生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的数据获取、模型构建、定量分析、虚拟修复等,以便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合理性利用和持续性传承提供数字技术支撑;最后,面向未来,结合技术发展与需求演进,分析与展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的趋势。

主讲人介绍

党安荣,1964年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新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研究”、重点项目“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国家863项目“国家空间信息处理平台基础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基于3S和4D的城市规划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等,近年来致力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与智慧景区规划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党教授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与教材8部。曾获得“中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工作者、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住建部华夏科技一等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讲座时间

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14:30—16:00

讲座地点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

报告厅

报名人数

200人

报名方式

讲座需预约,请点击下方小程序端口进行预约,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开场前15分钟可携带身份证签到入场。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下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