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北京城市副中心:近悦远来 主客共享美好生活

时间: 2025-11-14 浏览数 80 点赞数 0 收藏数 0

+1 点赞 收藏 分享

2025年11月12日至13日,以“爱艺术 爱生活 爱上文化馆”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举办。这是中国文化馆年会首次在京举办,全国各级文化馆(站)代表、公共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等齐聚,探讨全民艺术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路径,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本届年会承办地,北京市通州区以高品质服务迎接八方来客,精心打造了一场文化盛会,也向全国展示了通州区“覆盖均衡、服务优质、特色鲜明、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发展新范式。


文化设施嵌入多场景


“鲁迅先生,能推荐一部您的经典作品吗?”


“我有一本《朝花夕拾》,这里面是我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有温情,有童趣,也有对旧俗与故人的怀念。让你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我所经历的时光。”


这段对话发生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元宇宙体验馆里,“AI鲁迅”不仅能为读者推荐馆藏图书、介绍北京美食及文旅景点,还可以用鲁迅特有的“批判性”语调与读者对话。除了“AI鲁迅”,这里还有“图图”和“2122”两个数字人。它们模仿“孩子”和“未来”的特点与风格,带领读者尽情探索知识的无垠边界。自2023年底开馆至今,读者们与这三个数字人进行过170余万次语音对话。元宇宙体验馆还荣获2025年度Vega Digital Awards最佳交互金奖。


元宇宙体验馆提供了一种未来阅读场景。它让阅读变得更加情境化、沉浸式,适应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阅读体验的追求。在文化设施中嵌入多场景,已成为通州区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通过创新设计和功能融合,实现了文化与生活的深度结合。


一隅静读岁悠长,纸页翻动夜未央。在通州,24小时阅读空间正在成为文化生活的新风景线。位于通州区核心地段的北投爱琴海购物公园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总在夜幕降临时,迎来诸多“拜访”。门口的提示写道: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就能免费办理读者卡。100多平方米的阅读空间里,没有管理员,6000多册藏书静待有缘人。这处纯公益属性的空间由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建设运营,场地则由商场免费提供。


据了解,像北投爱琴海购物公园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这样的地方,在整个通州区陆续开放了23家,分布在商圈、社区、产业园区、村庄等地,全都是公益属性、智能化运营,为市民提供了多处全天候阅读新空间,覆盖全区9个街道、5个乡镇,累计办卡读者将近1.5万人,外借图书超过60万册次,各处空间到馆量总计约75万人次。


在创新场景,实现文化服务“多元共生”的基础上,通州区还将特色文化地标、基础文化设施、智慧阅读空间、演艺空间有机结合,用足用好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特色资源,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区文化馆实现全年延时开放至晚间21点,区图书馆开馆期间二层、七层区域延时开放至晚间22点,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不断扩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


品质演艺走进多空间


时光的潺潺溪流中,品质演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而迷人的光芒。在通州区,演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方寸之间,而是以一种优雅而包容的姿态,缓缓走进多空间。


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国示范引领作用,通州区精心策划了“文艺轻骑 通州传奇”系列展演活动,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使通州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尽情享受高质量的文化艺术盛宴。“文艺轻骑 通州传奇”文艺轻骑兵团队汇演活动已经走进了通州区的多个科技小院,如张家湾镇苍上村科技小院、潞城镇东刘庄村科技小院以及于家务回族乡果村科技小院等。


作为通州区的终身学习文化品牌活动,“通之韵”文化活动自2018年启动以来,以服务人民、服务大众、服务基层为宗旨,首创“一韵四季十二品”内容框架,通过“线上+线下”的文化大舞台、文化大讲堂、文化大赛场、文化大家庭等覆盖全年龄段、贯穿全年的终身学习体系。从驻扎区级场馆开展错峰服务,到向社区、村镇等多空间延伸,“通之韵”文化活动使得优质文化资源成为满足群众需要的“一键触达、一站响应”,推动文化阵地与基层治理阵地的深度融合,获评北京市、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2025年,通州区还主办了“春暖运河·开放麦”“就等这一夏”“运河之畔庆丰年”三场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三场活动以春、夏、秋三季为主线,串起一条大运河上的文化线,活动覆盖多个乡镇。为了让舞台更贴近村庄、内容更贴近生活,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在整体统筹中确立了“三地接力+群众创演+非遗节目与市集结合”的做法,让“看演出、逛市集、带特产”在同一场景中完成,文化氛围与烟火气交织,生动诠释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群众文化的活力。


通州区进一步以百姓需求为导向,采取“菜单式”“订单式”“点单式”等服务方式,搭建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公益电影等配送平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衡。大运河音乐节、运河文化时尚大赏等大型区级活动深入群众身边,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举办近万场,每年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演出5000余场。


非遗体验呈现多样化


珠光宝气的花丝镶嵌、惟妙惟肖的“面人汤”面塑技艺、铿锵有力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通州区有1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7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通州区的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已成为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这些历史留下的财富焕发新活力,通州区一直在探索。非遗云展厅、非遗文化驿站、非遗有声书、非遗文创产品等如绵绵细雨,悄悄融入百姓生活。


通州区持续加强非遗展示空间建设,让非遗文化融入城市风景。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地下共享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为“运河源、文化心”的商业综合体——D.P.ONE源·心已经开门迎客,历史文化和潮流商业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了古今交融的消费新场景。通州区希尔顿酒店、亚太花园酒店、东方宾馆及北京城市副中心会客厅均设置以“通”字为设计原型的非遗文化驿站,将通州文化书籍及非遗作品巧妙结合,让市民近距离欣赏通州区代表性非遗艺术作品。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张家湾古镇等区域引进非遗传习、展示和体验项目,通州区还鼓励引导街道建立非遗小微博物馆、非遗体验馆等非遗展示空间。


为不可触摸的非遗,留下可观可感的载体,是通州区的另一项尝试。通州区为非遗编撰口述史、制作有声书。《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通州运河龙灯》《通州里二泗小车会》等6项非遗已经完成了口述史编撰工作。有声书则以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为基础,将其中的故事、传说等民间文艺作品,以有声剧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和再创作,讲述和传播通州运河文化。


此外,通州区还拓展“非遗+”融合范围,在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中融入非遗元素,打造非遗体验线路;充分利用VR/AR技术,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促进非遗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性研发与互动化传播,为非遗的“跨界”“破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双向奔赴融出新动能


2024年《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趋势。


近者悦,远者来。当一座城市能够以文化为纽带,让本地居民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与自豪,同时又能吸引远方游客慕名而至,才真正实现了“近悦远来”的理想境界。通州区正凭借日益完善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理想照进现实。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提升了公共服务和文化交流的高度,宋庄、台湖、张家湾三个特色小镇相互串联,形成艺术、演艺、创意设计等多条融合街区。通州区文化馆、通州图书馆在暑假期间延时开放,并推出“文化之夜——科技星期天”、“运河学堂”暑期艺术集训等特色活动,为假日文旅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围绕演唱会、艺术展等的票根经济,也在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例如,通州区围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特展,创新策划以“票根联动”为核心的“文旅+”消费激励活动,殷商展游客“一票在手”即可享六大商圈、景区游船、酒店民宿、餐饮娱乐、观影演出、体育活动等多项优惠福利,力促展览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掷地有声的举措逐一落地,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州样本”正在形成。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兴旅”,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通州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服务成为旅游的底色,朝着“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愿景,通州区一步步走出用文化点亮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