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所不在 人民节拍2025中国文化馆年会专题交流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3日上午,北京城市图书馆智和厅内舞韵流淌、思潮涌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市文化馆主办,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承办的“‘舞’所不在,人民节拍!——让好舞蹈跳进百姓心坎里”2025中国文化馆年会专题交流活动在此成功举办。全国群众舞蹈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创作者与文化馆系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技赋能、美学升级与社会价值三大维度展开深度对话。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颜芳、文化馆处处长琚存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常林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激情开场:多元交融展现群众舞蹈蓬勃生机
活动在著名歌唱家乌兰图雅高亢悠扬的歌声和“广场舞男神”饶子龙热情洋溢的舞步中拉开帷幕。这场由昌平区文化馆舞蹈队带来的开场舞《站在草原望北京》,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以生动的艺术语言诠释了群众舞蹈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特征,彰显出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生机。


科技赋能:舞蹈与AI碰撞新火花
在“科技赋能·数字时代的舞蹈语言重构”环节,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教授以“当舞蹈遇见AI”为主题,分享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考。他透露,北京舞蹈学院已与国家人工智能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舞蹈+AI联合研究中心”。许锐指出:“未来剧场中不仅有人类舞者,还将出现虚拟数字人、人形机器人同台共舞。”他强调,尽管舞蹈数字化面临身体语言多维表达的挑战,但通过构建高质量的舞蹈数据集,将为实现舞蹈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艺术教育创新提供全新可能。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肖向荣教授则以《面向世界的纪念:空间、情感、共识的仪式美学实践》为题,结合其执导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建党百年庆典等国家级重大活动的丰富经验,深入阐释了群众舞蹈在构建集体记忆、凝聚社会共识中的独特价值。他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解析了如何通过精准的艺术语言设计,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


美学升级:视觉表达塑造舞蹈新形象
在“新时代舞蹈美的升华”环节,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造型师尚涛以《形象的自我定义、美无对错》为题,从专业角度分享了形象塑造的美学理念。他提出:“自信的源头,并非来自符合某一项标准,而是来自主动选择某一种表达。”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等造型美学原理,尚涛为基层舞蹈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形象指导。



北京现代舞团驻团设计师阿宽结合其参与多届群星奖创作的丰富经验,探讨了群众舞蹈服装的“破圈”之道。他以《保温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获奖作品为例,阐述了如何在艺术高度与大众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让服装成为情感叙事的重要载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则从舞蹈影像角度,分享了数字技术如何拓展群众舞蹈的表达边界。他介绍,通过“中国舞蹈影像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一批年轻创作者正积极投身文旅融合实践,用影像语言讲述地方文化故事,使群众舞蹈从广场舞台走向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价值引领:从“群星奖”到“全民共舞”的温暖征程
在“从‘群星奖’到‘全民共舞’”专题对谈中,阮兰玉、甘露、杨敏、孟艳四位深耕群众舞蹈数十年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艺术顾问阮兰玉作为群众舞蹈发展的“温暖见证者”,深情回顾了从“集体舞”到“广场舞”的发展历程。她指出:“群众舞蹈的初心就是自娱自乐、简便易学、健康身心、易于普及。”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歌舞团团长甘露则结合第20届群星奖评审体会,强调“选题选材是创作的重中之重”,并以《保温杯》等获奖作品为例,解析了如何将生活感受转化为艺术表达。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杨敏用“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概括了本届群星奖广场舞的特点:“34个作品都有不可替代的美,展现了真正的人人在舞、舞蹈人人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孟艳则结合其执导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式行进广场舞”的经历,指出:“群众文化是所有艺术创作制高点最基础、最扎实的源泉。”


全民共舞:让艺术真正回归人民
活动在《让幸福飞起来》的全民共舞中达到高潮。在场专家、代表与市民舞者共同起舞,生动诠释了“人人皆可舞”的活动理念。


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巍在总结中表示:“今天我们共同明确了一个方向——新时代群众舞蹈,是一场从‘群星奖’的星光璀璨走向‘全民共舞’的万家灯火的温暖征程。我们的目标,是让舞蹈成为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享有的精神之光,成为表达生活、连接彼此的共同语言。”

本次活动不仅是理念的碰撞,更是实践的启航。下一步,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将联动全国文化馆系统,持续推进群众舞蹈创作提升、数字平台建设与社区美育行动,真正让“好舞蹈”跳进百姓心坎,舞出时代的温度与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