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打开公益艺术培训新格局2025中国文化馆年会专题交流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时间: 2025-11-14 浏览数 64 点赞数 0 收藏数 0

+1 点赞 收藏 分享

当六百年昆曲的唱腔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悠然回荡,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培训公开课”正式拉开帷幕。11月13日上午,以“培训+——打开公益艺术培训的无限可能”为主题的专题交流活动在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市文化馆主办,创新采用“沉浸式艺术培训课”形式,特邀五位来自文化馆行业、专业艺术院团、学术研究与媒体领域的专家担任“特聘导师”,为现场近百位学员呈现了一场从“有限课堂”迈向“无限可能”的艺术培训创新实践课。



沉浸开场:昆曲体验重构培训边界


“原来指尖会说话,身段有韵律!”北方昆曲剧院创研中心主任周好璐带来的《昆曲初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北京城市图书馆瞬间转化为生动的昆曲普及课堂。伴随着婉转的唱腔,周好璐一边示范昆曲特有的手法与身段,一边邀请全场观众模仿学习。从细腻的指尖动作到优雅的身段姿态,在场观众全神贯注地跟随她的指引,在举手投足间感受六百年昆曲的艺术生命力。这场十分钟的沉浸式体验,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高雅艺术如何突破舞台界限,实现与大众的零距离对话。



五位导师,五维课堂:从实践到生态的系统构建


在随后的专题授课环节,五位导师分别从不同维度系统阐释了“培训+”的创新路径:


作为首位授课导师,周好璐以《雅韵入寻常——昆曲社会化传播的实践思考》为题,系统分享了传统艺术当代化传播的方法体系。她基于多年海内外普及经验,提出针对不同受众的差异化策略:面向中小学生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面向机关干部突出文化内涵,面向爱好者深化艺术修养,面向国际友人展现东方美学特质。这种分众化传播模式,生动诠释了高雅艺术如何通过内容与形式创新,突破圈层,融入日常美育,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温州市文化馆馆长施丽君以“温州实践”为例,讲授了《联动·赋能·共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艺术培训的温州模式》。她通过表演类艺术培训机构大联盟、“梦想共创人”等案例,阐释了社会力量如何从“参与者”转化为“共建者”,实现公益艺术培训从“独唱”到“大合唱”的生态转变。现场,她即兴清唱温州民歌《对鸟》,以质朴动人的方式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并强调:“真正的艺术普及需要扎根土地,连接人心。”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王彬以一场别开生面的“角色体验游戏”,带领学员深入《用户视角下的精准服务》课题。她引导与会者分别扮演“算法”“推送器”和“数据库”三种角色,解析基层文化服务中的供需脱节问题,并提出“需求雷达—超级联系人—场景模块化—共创平台”四位一体的资源配送新范式。通过浙江温岭艺校、北京广场舞团队等案例,她强调:“技术只是手段,人心才是根本。只有让用户‘动心’,才能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



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主任马骏在《让公益艺术培训赋能于民、赋能于城》一课中,系统分享了朝阳区“社区一家亲”全民美育体系的建设成果。通过“美育直通车”“美育播种机”“美育加油站”三级服务模式,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伙伴计划”联动300余家社会单位,朝阳区实现了公益艺术培训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此外,“朝阳百姓春晚”“美丽朝阳”原创歌曲征集等项目,让艺术培训成果反哺城市文化软实力,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良性循环。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孟凡津以《以需求为导向,以温度为核心——构建无边界的艺术普及新生态》为题,系统阐述了天津在公益艺术培训方面的创新探索。通过构建“线下+线上”无边界服务平台,推动艺术培训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天津实现了从“单一教学”到“终身美育”、从“馆内资源”到“社会共享”的转变。此外,“艺术培训公益包”“定制化课程配送”等机制,确保了服务的精准化与普惠性,真正让艺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课程总结:从“有限课堂”到“无限可能”的体系化跃升



本次“沉浸式艺术培训课”由北京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维波担任学术主持人。他在总结中指出,“培训+”的本质是公益艺术培训内在逻辑的重构与价值的再创造“+”的深意在于“连接一切、赋能一切、重塑一切”。未来,公益艺术培训将推动三大战略升维: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精准化治理,从馆舍阵地扩展至全域网络,从文化服务升级为价值创造,构建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的公益艺术培训新体系。


与会学员纷纷表示,这堂别开生面的“艺术培训公开课”既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也带来了理念上的深刻启发。来自江苏省文化馆的代表表示:“沉浸式、导师制的交流形式,让我们真正体验到‘培训+’的无限可能。五位导师构建的系统框架,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了清晰方向。”



本次专题交流活动作为202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新性的“沉浸式课堂”形式,提供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示范性交流,为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